孩子争强好胜嫉妒心重,聪明父母巧用“随喜心”,让娃更温暖明亮周末同事到张姐家做客,顺便一起吃晚餐。张姐的两个宝宝也都很乖巧,吃饭的时候氛围融洽。席间,同事不经意的说了一句“二宝这么小使筷子就这么灵活,真棒!”二宝听后很开心,刻意的又加了一筷子土豆,大家被小家伙的可爱逗笑了。这时候大宝大声的说:“阿姨,我也会使筷子,我还会帮妈妈做饭呢!” 大家听到大宝这么说,更是笑开了。一直感叹,小孩子也会争强好胜呢!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会发现,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嫉妒心。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比较的重心。就像张姐家的孩子一样,不过是一件使筷子的小事,但是仍然会勾起孩子的好胜心。可以说适当的好胜心让孩子更加有行动力,但是过于强烈的好胜心很容易激发孩子的竞争欲和嫉妒心,显然,这样的心理状态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强烈的竞争欲,嫉妒心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王姐近来为孩子的教育十分的焦虑,王姐发现孩子越来越喜欢嫉妒他人。一次,孩子的同桌考试发挥的不错,比孩子的名次要好很多,孩子就很不开心。在背后偷偷地说同桌的坏话,被同桌知道后,同桌便要求老师调换座位。于是老师决定和王姐商量下,想找到化解孩子间矛盾的方法。王姐很难相信,孩子会有这么强的嫉妒心,显然,背后说他人坏话的行为实在有伤道德。 1.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当孩子被强烈的嫉妒心所裹挟时,在行为表达上更加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做到欣赏他人的优点,更不用说从他人身上学习长处了。孩子在嫉妒心的影响下,心胸变得狭隘,良好品性的养成受到阻碍。 2.不利于孩子抗挫力的发展 当孩子有较强的竞争欲时,孩子更加希望自己会赢。孩子不断的与周围人做比较,越发的不能接受挫折和失败。被竞争欲控制的孩子在抗挫能力方面表现的非常的脆弱,很难快速的从消极情绪中脱离。 3.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孩子处于嫉妒的心理很难和同伴建立干净纯粹的友谊,孩子在比较中无法正常的经营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表现的更加的争强好胜,显然这样的行为方式很难受到同伴们的欢迎。 当孩子的内心充斥着竞争欲和嫉妒心时,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很多的阻碍,眼界更为局限。小范围内的攀比让孩子没有办法获得更大的格局。过重的得失心让孩子囿于比较的泥沼,无法轻松前行。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妨从培养孩子的“随喜心”入手,让孩子更加淡定从容。 二、“随喜心”对成长的重要性随喜心是一种赞同别人而不嫉妒别人的一种心理活动,面对同伴做得比自己好时,可以由衷的欣赏和赞美。显然这是一种和嫉妒心相反的心理状态。“随喜心”让孩子的成长格局更大、更宽广。 1. “随喜心”让孩子学会不嫉妒 这种心理状态让孩子更加的淡定平和,面对他人的成绩时形成恰当的自我激励,而不是心生不满或者嫉妒。“随喜心”让孩子的嫉妒心得以纾解,让孩子更加坦然的接受个体差异,避免孩子走进嫉妒的怪圈。 2. “随喜心”让孩子更注重自我成长 “随喜心”促使孩子更努力,但是此时的出发点是“提升自己”而不是“比他人强”!这种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的心态使得孩子更加倾向于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显然这样的自我激励更加持久、健康。 3. “随喜心”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 嫉妒心让孩子的成长节奏被打断,很容易处于焦虑的情绪之中。而随喜心则可以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下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顺其自然的成长。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急不得,而“随喜心”让孩子成长的更自由。 “随喜心”是孩子品行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形成好品行的基础。在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时,孩子很容易因为比较而产生嫉妒心理,但是“随喜心”的存在使得孩子有更多的空间接受不同。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随喜心”方面的培养,让孩子更加的明亮温暖。 三、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随喜心”1.父母的心态要平和 当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给予了过高的期望时,难免会有焦虑的情绪产生,而这种情绪也会很直接的影响到孩子。当父母的心态平和了,孩子才能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当父母急功近利的时候,孩子也很容易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 2.引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具有更强的表现欲,所以引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并非易事。家长在生活中有必要抓住时机有侧重的引导,让孩子不局限于关注自己,也学会赞美他人。 3.鼓励孩子“做自己” 家长有必要重视孩子的个体性、独立性,鼓励孩子做自己,不必因为同伴得到了夸奖就勉强自己去做同样的事。让孩子“做自己”更加倾向于个性化育儿的方式引导,让孩子从发掘自己的契机中实现自我成长。 当家长们发现孩子喜欢争强好胜时,讽刺挖苦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错误的。家长可以采用培养孩子“随喜心”的方式来进行引导。使得孩子从横向对比转变为纵向对比,更加能够依照自己的节奏前行,不被嫉妒心、竞争欲这些负面的心理状态所影响。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是孩子非常需要培养的优秀品质。 |